文字: | ![]() |
拼音: |
小库网提示您:点击可以发音哦 |
注音: | ㄈㄨˊ |
部首: | 巾 |
笔画: | 15画 在线打字练习 |
结构: | 左右 |
五行: | 水 |
笔顺: | ![]() |
异体字: | 纀 襆 |
英文翻译: | turban |
诗句: | 查看带幞字的诗词 |
同音: | 查看幞字的同音字 |
词语: | 查看带幞字的词语 |
成语: | 查看带幞字的成语 |
取名: | 取带幞字的好名字 |
字义解释: |
幞fú(ㄈㄨˊ) ⒈.〔幞头〕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。 ⒉.同“袱”。 |
意思详解: |
◎ 幞 襆 fú 〈名〉 (1) 包东西的布 [cloth-wrapper] 。如:幞巾(幞头) (2)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。也称“幞头”(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,有四带,二带系脑后垂之,二带反系头上,令曲折附项,故称“幞头”) [scarf;kerchief] 高幞广带。——《古今小说》 门前小鬼,折臂膊不显狰狞,殿上判官,无幞头不成礼数。——《水浒传》 |
康熙字典: |
幞【寅集中】【巾部】 康熙筆画:15画,部外筆画:12画 《唐韻》房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逢玉切,音襆。《說文》帊也。《集韻》帕也。《玉篇》巾幞。《廣韻》幞頭,周武帝所製。裁幅巾,出四脚以幞頭,乃名焉。《唐書·車服志》幞頭起於後周,便武事者也。《二儀實錄》古以皂羅三尺裹頭,號頭巾,三代皆冠。列品黔首,以皁絹裹發。至周武帝,依古三尺裁爲幞頭,唐馬周交解爲之。《朱子·語類》唐人幞頭,初止以紗爲之。後以紗軟,砍木作一山子,在前襯起。《筆談》梁高祖始布漆於紗,施鐵爲脚。《宋史·輿服志》幞頭,一名折上巾,起自後周,然止以軟帛垂脚。隋始以桐木爲之,唐始以羅代繒,惟帝服則脚上曲,人臣下垂,五代漸變平直。國朝之制,君臣通服平脚,乗輿或服上焉。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爲裏,紗爲表,而塗以漆,後惟以漆爲堅,去其藤裏,前爲一折,平施兩脚,以鐵爲之。 又《集韻》博木切,音卜。裳削幅謂之幞。或作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