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 本站地址:
烛影斧声- 宋太宗赵炅-中华历史文化-小库网
宋太宗赵光义(939—997年),宋朝的第二位皇帝。
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,宋太祖赵匡胤之弟。
本名赵匡义,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,即位后改名炅。
太祖驾崩后,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。
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,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、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(978)纳土归附。
次年亲征太原,灭北汉,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。
两次攻辽,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,都遭到失败,从此对辽采取守势。
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,在位期间,改变唐末以来,重武轻文陋习。
在位共21年,至道三年,59岁的宋太宗去世,庙号太宗,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,葬永熙陵。
烛影斧声
汴京午门石狮开宝九年(976年)十月二十日,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,年仅50岁。
二十一日,晋王赵光义即位,这就是太宗。
赵光义
太祖英年而逝,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,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:十九日夜,大雪飞扬,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光义入宫。
光义入宫后,太祖屏退左右,与光义酌酒对饮,商议国家大事。
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,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,摆手后退,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,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,“嚓嚓”斧声清晰可闻。
与此同时,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:“好为之,好为之。
”两人饮酒至深夜,光义便告辞出来,太祖解衣就寝。
然而,到了凌晨,太祖就驾崩了。
得知太祖去世,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。
然而,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,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。
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,有人唤他出来,说是晋王召见,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,因担心晋王有病,便前来探视。
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,光义得知召见,却满脸讶异,犹豫不肯前往,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。
王继恩催促说:“时间久了,恐怕被别人抢先了。
”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。
到皇宫殿外时,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,自己去通报,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,不用等候,便与光义闯入殿内。
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,便问:“德芳来了吗?”王继恩却说:“晋王到了。
”宋皇后一见光义,满脸愕然,但她位主中宫,亦晓政事,心知不妙,便哭喊道:“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。
”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,她这样喊光义,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,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:“共保富贵,不用担心。
”于是,赵光义便登基为帝。
太祖之死,蹊跷离奇,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。
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。
因此,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。
太祖本人身体健康,从他生病到死亡,只有短短两三天,可知太祖是猝死的,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,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。
金匮之盟
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,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,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,即所谓的“金匮之盟”。
杜太后临终之际,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,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常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,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,太后却说:“你想错了,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,使得主少国疑,你怎能取得天下?你当吸取教训,他日帝位先传光义,光义再传光美,光美传于德昭,如此,则国有长君,乃是社稷之幸。
”太祖泣拜接受教训。
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,藏于金匮之中。
然而,由于年代久远,“金匮之盟”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,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。
那么,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?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,都让光义留守都城,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。
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,群臣相谏,太祖不听,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,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。
光义曾患病,太祖亲自去探望,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,光义若觉疼痛,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,手足情深,颇令人感动。
太祖还对人说:“光义龙行虎步,出生时有异象,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,福德所至,就连我也比不上。
”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的。
但是,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,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。
姑且不论太宗是否毒杀太祖,是否编造“金匮之盟”,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,可谓名不正,言不顺。
因此,太宗继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,巩固帝位。
太宗一即位,就改年号为“太平兴国”,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。
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,都做了一番安排。
他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,封齐王,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,德芳也封为节度使。
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,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。
太祖的旧部薛居正、沈伦、卢多逊、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,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。
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,太宗都予以赦免。
除此之外,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。
其实,太宗早在继位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了。
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之久,正是韬光养晦之时,他在此期间组织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。
据统计,光晋王的幕府成员便有60人之多。
与此同时,赵光义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。
即便是太祖的旧部,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,太宗都着意加以结纳。
这两人都与太宗关系密切,在太宗继位后都升了官。
太宗继位后,其幕府成员如程羽、贾琰、陈从信、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,慢慢替换太祖朝的大臣。
此外,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、向拱、高怀德、冯继业和张美等,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,便于控制。
不过,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,他在位时期,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。
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,况且太宗朝取士多,而一旦被录取,士子们便青云直上,这些“天子门生”出任各种职务,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,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。
这样,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,太宗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,将整个朝廷逐渐变成服从自己的机构,而“斧声烛影”和“金匮之盟”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。
964894
32198
76543
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,访问手机版。